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,统治者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、水灾害的防护与治理相当重视,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百姓生计,也关系到政局的稳定。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末代封建王朝。1671年,清朝著名大臣慕天颜在呈送给皇帝的奏折中言明:“兴水利,而后有农功;有农功,而后裕国。”便是极好的例证。

著名历史学家、经济学家冀朝鼎在其著作《中国历史上基本的经济区》中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很好的概括。他认为,在历代封建王朝中,总有些地区相较于另一地区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,以这一地区为杠杆,统治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其他地区的资源,维护王朝的安定与统一,这些地区便被称为“基本经济区”。借助这一概念,我们能更细致地观察历代王朝兴衰。统治者对特定区域的重视和资源汲取,形成了“基本经济区”,而“基本经济区”的变迁与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。

基本经济区的诞生与维持

在古代中国,农业是经济的基石,而水资源的开发与治理则成为王朝稳定的关键。书中指出,由于古代交通不便,中央政府难以从各地均衡征税,因此选择牢牢控制少数地区,依靠这些地区的税收维持中央政权,这就是“基本经济区”的由来。例如,秦汉时期的关中地区,凭借其优越的水利设施和农业产出,成为当时的“基本经济区”。秦朝通过修建水利工程,增强了资源调配能力,最终一统天下;汉朝则继续依赖关中地区的富庶,维持了数百年的稳定。

然而,维持“基本经济区”的稳定并非易事。兴修水利是关键,但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书中提到,汉武帝时期,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虽然提升了农业产出,但也因劳民伤财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。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而普通百姓往往为此承受巨大痛苦。这种矛盾在隋炀帝时期达到顶点,过度的工程建设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。

基本经济区的迁移与王朝兴衰

“基本经济区”的迁移是王朝兴衰的重要标志。从秦汉时期的关中地区,到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崛起,再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超越,这一过程反映了权力与经济重心的转移。

秦汉时期,关中地区凭借其水利设施和地理位置成为“基本经济区”,但随着时间推移,北方战乱频繁,大量人口南迁,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。隋炀帝修建大运河,进一步加强了南方的经济优势。到了唐宋时期,南方的经济地位已全面超越北方,成为新的“基本经济区”。书中通过对比宋朝南北方水利工程的数量,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变迁:北宋时期,江苏、浙江的水利工程数量远超陕西、河南;南宋时期,这一趋势更为明显。

“基本经济区”的迁移背后,是政治与经济的交织。统治者对经济重心的依赖,使得政治中心往往与经济中心紧密结合。然而,元明清时期,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成为新的挑战。元代统治者试图通过修建运河将北方打造成第二个“江南”,但未能成功;明清两代,尽管继续完善漕运制度,但南方的经济优势依然不可撼动。

政治与经济的联系

通过“基本经济区”的视角,可以看到政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。统治者通过对特定区域的控制,汲取资源以维持政权,

同时,“基本经济区”的变迁也让我们看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。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,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影响,也揭示了区域发展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。在现代社会,区域协调发展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,兼顾不同地区的利益,实现可持续发展,是值得深思的课题。

《中国历史上基本的经济区》通过独特的视角,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王朝兴衰的规律。书中不仅展示了“基本经济区”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,更让我们看到了政治、经济与民生之间的复杂关系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但其中的规律依然值得我们铭记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研以观世

研以观世

2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

投资人,财经作家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2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25年 2篇